本文聚焦北海养殖虾的环境因素需求展开深入研究。北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在虾类养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文中详细分析了水温、盐度、水质、底质等关键环境因素对虾类生长、发育、健康及产量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海实际养殖状况提出适宜的环境参数范围与调控措施,旨在为北海虾类养殖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一、引言
虾类作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水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与优越的自然条件,虾类养殖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养殖环境是决定虾类生长、发育、健康及产量的关键因素,深入剖析北海养殖虾的环境因素需求,对于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北海的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北海市位于东经 108°50′45″~109°47′28″,北纬 20°26′~21°55′34″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年均日照时数达 2009 小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 1670 毫米;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 22.9℃。这种气候条件为虾类养殖提供了相对稳定且适宜的温度环境,利于虾类全年生长,延长了养殖周期。
2.2 水域资源状况
北海市海域面积广阔,达 6 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500 多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此外,内陆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也较为充足,为虾类养殖提供了多样化的水源选择。同时,北海的地下水资源中,部分区域的半咸水也可用于虾类养殖,如银海区一些养殖基地抽取地下井半咸水养殖斑节王,盐度适宜,水质清洁,为虾类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养殖虾对环境因素的需求
3.1 水温
3.1.1 适宜水温范围及对虾生长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虾对水温的适宜范围存在差异。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其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 24 - 32℃,其中 28 - 30℃为最佳生长温度。在这一温度区间内,对虾新陈代谢旺盛,消化酶活性高,摄食量大,食物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当水温低于 24℃时,对虾新陈代谢减缓,摄食积极性下降,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水温低于 18℃时,对虾活力减弱,抗病能力降低,易感染疾病;水温低于 13℃时,部分虾类甚至会面临冻死风险。而当水温高于 32℃时,对虾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且高温环境易引发水质恶化,进一步威胁虾类生存。
3.1.2 北海水温特点及应对措施
北海年平均气温 22.9℃,海水温度常年较为稳定,冬季水温一般在 15℃以上,夏季水温在 30℃左右,基本能满足多数虾类的生长需求。但在早春和晚秋,水温仍可能出现波动,影响虾类生长。为应对这一情况,养殖户可采用搭建温室大棚的方式,调控养殖水体温度,保持水温稳定。如北海部分地区的小棚养虾模式,通过标准化钢结构小棚覆盖,有效减少了水温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为虾类生长创造了适宜的微环境。此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因虾群密度过大导致水体温度变化过快,也是稳定水温的有效手段。
3.2 盐度
3.2.1 虾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及盐度对虾生理的影响
虾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因品种而异。南美白对虾可耐受 2‰ - 40‰的盐度,最佳生长盐度为 10‰ - 25‰;斑节对虾能在 3‰ - 45‰左右的盐度环境中生存,最适宜盐度为 15‰ - 20‰。盐度对虾类的渗透压调节、离子平衡、蜕皮和生长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当盐度过高或过低时,虾类需消耗更多能量进行渗透压调节,导致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例如,盐度高于 35‰时,南美白对虾会出现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等现象;盐度过低,如低于 10‰时,水中矿物质缺乏,影响虾壳形成,且虾类易感染疾病。
3.2.2 北海养殖水体盐度情况及调控方法
北海海域盐度一般在 30‰ - 33‰之间,部分河口地区盐度较低。在养殖过程中,需根据养殖虾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对盐度进行合理调控。对于利用海水养殖的区域,可通过添加淡水或抽取地下半咸水来调节盐度。如银海区一些养殖基地,抽取盐度约 16‰的地下井半咸水用于斑节王养殖,通过与海水混合,将养殖水体盐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同时,定期检测盐度,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水体盐度,确保虾类生长环境稳定。此外,在暴雨等极端天气后,及时排去表层淡水,补充海水,防止盐度骤降对虾类造成应激。
3.3 水质
3.3.1 水质关键指标及对虾类的重要性
水质是虾类养殖的核心要素,关乎虾类的生存与健康。溶解氧是水质的关键指标之一,虾类正常生长要求水中溶解氧保持在 5mg/L 以上。充足的溶解氧能保证虾类正常呼吸和新陈代谢,促进其生长发育。当溶解氧低于 3mg/L 时,虾类摄食减少,生长受阻;低于 2mg/L 时,会出现浮头现象,严重时导致窒息死亡。
pH 值也是影响虾类生长的重要水质指标,适宜的 pH 值范围为 7.5 - 8.5。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虾类造成危害。pH 值过高会腐蚀虾的鳃组织,影响呼吸功能;pH 值过低则会使虾类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导致缺氧,还会抑制虾类生长,增加疾病感染风险。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对虾类具有较强毒性。氨氮浓度应控制在 0.2mg/L 以下,亚硝酸盐浓度应控制在 0.1mg/L 以下。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时,会损害虾类的肝胰腺、鳃等器官,降低其免疫力,引发疾病。
3.3.2 北海养殖水质现状及改善措施
北海部分传统露天虾塘养殖模式受天气、潮汐等因素影响较大,水质稳定性较差。如遇到气温骤变、连续降雨或养殖密度过大时,易出现水质恶化现象。为改善养殖水质,可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池塘改造,完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体能够及时更新。例如,在池塘周边设置独立的蓄水池,对进水进行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后,再引入养殖池塘,减少水源中的杂质和有害微生物。其次,合理使用增氧设备,如在虾塘中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微孔增氧盘等,根据天气、养殖密度和虾类生长阶段,科学调整增氧时间和强度,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再者,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调节水体微生态平衡,改善水质。此外,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对水质造成压力。
3.4 底质
3.4.1 底质类型对虾类养殖的影响
虾类生活在池塘底部,底质类型对其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适宜的底质能为虾类提供栖息、蜕壳和觅食的场所。泥沙底质或砂质底质较为适合虾类养殖,这种底质透气性好,有利于水体与底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减少有害物质在底部积累。而淤泥过多或酸性土质的底质,容易造成底质缺氧,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虾类生长极为不利。例如,在酸性底质池塘中,南美白对虾生长缓慢,且易感染疾病,养殖成活率较低。
3.4.2 北海虾塘底质状况及改良方法
北海部分虾塘由于长期养殖,底质老化,淤泥堆积,有机质含量过高,导致底质环境恶化。为改良底质,可在养殖前对池塘进行清淤处理,将过多的淤泥清除,然后进行翻耕、暴晒,促进底质中有机物分解,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过氧化钙、沸石粉等。过氧化钙可增加底质溶氧,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沸石粉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底质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底质环境。此外,合理安排养殖周期,采用轮作、休耕等方式,让底质得到恢复和改善。
四、结论
北海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虾类养殖提供了诸多优势,但要实现虾类养殖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必须充分了解养殖虾对环境因素的需求,并根据北海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控。水温、盐度、水质和底质等环境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虾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养殖户应综合考虑各环境因素,通过改进养殖设施、优化养殖技术、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为虾类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虾类养殖产业的规范和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北海虾类养殖业在生态友好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北海虾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