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水产养殖在渔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种质退化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对策建议
水产养殖作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包括广袤的海域、众多的江河湖泊以及大量的池塘水库,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在技术、规模、产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水产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庞大,涵盖了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大领域。在海水养殖方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养殖品种包括贝类、虾类、鱼类、藻类等。其中,贝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如扇贝、牡蛎、蛤蜊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虾类养殖以对虾为主,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鱼类养殖则有鲈鱼、石斑鱼等多种名优品种。在淡水养殖方面,遍布全国各地,池塘养殖是最主要的方式,养殖品种丰富多样,包括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常规品种,以及鳜鱼、黄颡鱼、小龙虾等特种水产品。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长。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 6869.65 万吨,其中养殖产量 5568.65 万吨,占比高达 81.06%。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水产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为全球水产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历史悠久,如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库养殖等。池塘养殖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具有投资小、管理方便等优点。养殖户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在池塘中投放种苗,进行饲料投喂和日常管理。稻田养殖则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养殖鱼类、虾类、蟹类等,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水库养殖主要利用水库的水体资源,养殖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对改善水库水质、促进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构建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该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养殖环境参数,如水温、溶氧、pH 值等,为水产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大大提高了养殖产量和质量。以山东的一些工厂化养鱼场为例,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密度比传统池塘养殖提高了数倍,且养殖周期缩短,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智能渔业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水产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测和管理。通过在养殖池塘或设施中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水温、溶氧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智能管理平台。养殖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养殖信息,平台还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自动控制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的运行,实现精准投喂和科学管理,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益。在江苏的部分养殖区域,智能渔业技术的应用使得饲料利用率提高了 10% - 20%,养殖病害发生率降低了 30% - 40%。
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海水养殖方面,形成了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份为主的产业带。辽宁省的海参养殖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海参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山东省是我国海水养殖大省,贝类、虾类、鱼类等养殖品种齐全,养殖技术先进,产业规模庞大。福建则是我国重要的贝类和藻类养殖基地,海带、紫菜等藻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淡水养殖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养殖的核心区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这些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优越自然条件。湖北省被誉为 “千湖之省”,淡水养殖产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养殖品种涵盖了四大家鱼、特种水产品等多个品类。此外,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省份,以及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省份,淡水养殖也具有一定规模,且各具特色。广东的罗非鱼养殖产业发达,产品大量出口;黑龙江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发展迅速,虹鳟、鲟鱼等品种养殖效益良好。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饵以及药物残留等会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大量积累,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残饵在水中分解也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同时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恶化水质。一些养殖户为了防治病害,不合理使用渔药,导致药物残留,不仅对养殖动物自身健康造成影响,还会随着养殖废水排放进入周边水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据研究,每生产 1 吨水产品,大约会产生 15 - 20 千克的氮排放和 3 - 5 千克的磷排放。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外部污染物的排放,也对水产养殖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工业企业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化学物质和有机物,会对养殖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导致水产动物中毒死亡或生长发育受阻。生活污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放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过度繁殖,形成赤潮、水华等现象,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养殖水域,也会对水产养殖产生负面影响,如农药残留会毒害水产动物,降低其免疫力,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种类繁多,涵盖了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以及寄生虫性等多种类型。以对虾养殖为例,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白斑综合征病毒病、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等,这些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一旦爆发,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细菌性病害如弧菌病,在各类水产养殖品种中均有发生,可导致养殖动物出现烂鳃、肠炎、溃疡等症状。真菌性病害如水霉病,在低温季节较为常见,主要危害鱼卵和受伤的水产动物。寄生虫性病害如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会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降低养殖效益。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的提高以及养殖品种的增多,病害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同时,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种质退化等因素,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对病害的易感性增强,使得病害的防治难度加大。此外,一些新的病害不断出现,如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发现的锦鲤疱疹病毒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养殖户对病害的认识和防控意识不足,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知识,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忽视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关键环节,导致养殖环境恶化,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病害诊断技术相对落后,许多基层养殖户在病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病因,只能盲目用药,不仅延误了病情,还导致了药物的滥用,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此外,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上渔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劣质渔药不仅无法有效防治病害,还会对水产动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我国水产养殖种质退化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野生亲鱼、近亲繁殖以及养殖环境恶化等原因,许多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质出现了退化现象。以大黄鱼为例,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其生长速度变慢、抗病力下降、肉质变差,与野生大黄鱼相比,品质明显降低。在四大家鱼的养殖中,也存在种质混杂、优良性状丧失等问题,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种质退化不仅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我国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不利影响。
我国在水产养殖良种选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良种选育的投入相对不足,科研力量分散,导致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良种推广方面,也存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渠道不畅等问题。许多养殖户对优良品种的认识不足,缺乏采用良种的积极性,使得一些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种保护机制,一些优良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容易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影响了良种的市场信誉和推广效果。
水产养殖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供求关系、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疫情等。以小龙虾为例,在养殖旺季,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价格往往会出现下跌;而在冬季等供应淡季,价格则会上涨。此外,一旦发生疫情或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心受到影响,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下跌。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养殖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合理安排生产,导致养殖效益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水产养殖产品面临着诸多技术壁垒。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渔业产业,设置了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疫要求。我国部分水产养殖产品由于在药物残留、微生物指标等方面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时常遭遇贸易壁垒,被禁止进口或退货。例如,欧盟对水产品中的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限量要求极为严格,我国一些出口欧盟的水产品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拒绝入境。这些技术壁垒不仅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出口创汇,也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是减少养殖自身污染、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养殖模式强调养殖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优化养殖结构,构建生态平衡的养殖环境。例如,在池塘养殖中,可以采用鱼 - 鸭、鱼 - 藕等综合养殖模式,鸭的粪便为鱼类提供了天然饵料,鱼类的排泄物又为莲藕生长提供了养分,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海水养殖中,推广贝藻间养、虾贝混养等模式,贝类可以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此外,还应积极发展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养殖污染的产生。
加强对养殖污染的治理,需要从政策、技术、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法规,明确养殖污染排放标准和治理要求,加大对违规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技术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推广先进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如生物净化技术、物理过滤设备等,提高养殖废水处理效率。加强对养殖区域的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养殖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引导养殖户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对养殖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参与污染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预警体系,是实现病害早发现、早防控的关键。加大对病害监测站点的建设投入,完善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加强对病害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病害预测模型,及时准确地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例如,通过对养殖环境参数、水产动物生长状况以及病害流行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某种病害在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内的发生概率,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病害损失。
加强对科学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养殖户的病害防控水平。组织科研力量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渔药和疫苗,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免疫防控、生态防控、生物防控等。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向养殖户传授科学的养殖管理知识和病害防控技术,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例如,指导养殖户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饲料、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调控,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加强对渔药使用的监管,规范渔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渔药,确保渔药使用安全。
加大对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基因库,对珍稀、濒危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产养殖品种进行重点保护。加强对野生亲鱼的保护,严格限制捕捞量,确保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品质优良等特点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等,培育出适合不同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保障。
建立健全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与推广体系,加大对良种选育的资金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良种选育效率。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范良种繁育生产流程,提高良种繁育质量。完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与养殖户的沟通与联系,通过示范养殖、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养殖户积极采用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加强对良种市场的监管,建立良种质量追溯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良种,维护良种市场秩序,保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水产养殖产品市场的监测与分析,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价格走势、消费需求等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决策依据。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和生产规模,避免盲目跟风养殖,降低市场风险。政府应加强对水产养殖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储备调节、价格补贴等政策手段,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的合理收益。例如,在市场价格过低时,启动水产品储备计划,收购部分水产品进行储备,减少市场供应量,稳定价格;在市场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水产品,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价格。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争取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加强对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疫要求的研究,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指导企业调整生产和管理方式,提高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进口国的标准要求。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养殖源头到市场终端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我国水产养殖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种质退化以及市场贸易等多方面问题。通过推广生态养殖、强化污染治理、提升病害防控能力、优化种质资源管理以及稳定市场与拓展贸易等一系列对策建议的实施,有望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未来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全球水产养殖行业的